资讯:吃掉配偶和孩子,同种动物间的相残有多可怕?这难道也是自然规律
综述
1884年,美国动物学家G. B. Edwards记录下了一幕让人惊悚的画面。G. B. Edwards观察到 一个雌性黑寡妇蜘蛛攻击和捕杀了一个雄性黑寡妇蜘蛛 ,并吃掉了它的身体一部分。他随后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和描述。
此后,许多科学家也对黑寡妇蜘蛛的这种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并 发现这种行为在许多不同种类的黑寡妇蜘蛛中都存在。
(相关资料图)
之后科学家研究了关于黑寡妇蜘蛛在交配过程中吃掉雄性的行为,最终表明, 黑寡妇蜘蛛通常会在交配过程中将雄性蜘蛛杀死并食用其身体的部分或全部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这种行为被认为是黑寡妇蜘蛛保护自己和她的卵囊不受其他雄性蜘蛛的攻击,同时也有助于提供足够的营养来支持她的卵囊发育。
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会表现出 吃掉自己“亲人”,甚至是孩子的行为 ,尽管这看起来很残忍和不可思议,但是这种行为在动物世界中并不罕见。
谋害幼崽
珍·古道尔 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对黑猩猩的研究和观察,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神秘而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有一次,珍·古道尔在肯尼亚国家公园里发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黑猩猩,这只黑猩猩非常聪明, 它能够用棍子来捕捉白蚁 。这个发现让珍·古道尔非常兴奋,因为这表明黑猩猩 具有先进的认知能力。
接下来的几年中,珍·古道尔花了很多时间在野外观察黑猩猩的行为,并 记录下它们的社会结构、食性、活动方式等重要信息 。通过这些研究,她发现黑猩猩之间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它们会通过肢体语言、声音等方式进行交流,甚至会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但是,珍·古道尔也观察到了 黑猩猩之间存在残酷和暴力的行为 ,比如互相攻击、掐死幼崽、吃掉幼崽等,这些行为让珍·古道尔感到十分痛心。
尽管如此,珍·古道尔还是坚持在野外进行研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观察记录下来,成为了著名的 《黑猩猩之谜》 一书的作者。她的贡献被广泛认可,成为了灵长类动物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
她发现,在一些情况下, 雄性黑猩猩会杀死其他雄性的幼仔 ,以消除竞争对手的后代和增加自己的遗传优势。 一些雌性黑猩猩也会吃掉自己的幼仔 ,可能是因为幼仔有先天缺陷或者母亲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支持它们的生存。
曾经网上有一篇名为 《俄科学家:北极熊自相残杀已成普遍现象,公熊吃母熊,母熊吃幼崽》 的稿件,里面展示了 因栖息地原因,熊妈妈会吃掉自己的孩子 。
不过后面查证,文中所述的 俄罗斯科学家莫尔文采夫 (Mordvintsev),并没有在任何科学研究或官方声明中提出过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 所谓“熊妈妈甚至还会在最困难的时期吃掉自己的孩子”的说法并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像其他动物一样, 熊也可能在极端环境下表现出攻击和杀死自己的幼仔的行为。 这通常发生在资源匮乏或者种群密度过高的情况下,母熊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健康而采取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并不常见。
雄性的陨落
除了之前提到的黑寡妇蜘蛛,还有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吃掉自己的“丈夫”的行为,比如说白头鹰。
在一些白头鹰物种中, 雌性白头鹰通常比雄性更大、更强壮 。当雄性白头鹰没有成功猎到足够的食物来供给雌性和幼鸟时, 雌性白头鹰可能会杀死雄性并将其吃掉 。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白头鹰都会表现出吃掉自己的配偶的行为,还有一种行为被称为 “卵窝噬杀” (nestling cannibalism),即成年鸟会吃掉自己的幼鸟和卵,以获得营养和能源来支持自己的生存和生殖。当然,父母鸟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被捕食者攻击而死亡,此时同类也可能会吃掉它们的尸体。
关于雌性白头鹰吃掉自己的配偶的行为,有很多的报道和观察记录。
例如,在201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名摄影师在拍摄野生白头鹰时, 目睹了一只雌性白头鹰杀死了自己的配偶。 据报道,当时雄性白头鹰飞回巢里,试图分担肉类猎物时,雌性白头鹰突然攻击它,将其杀害并吃掉。
还有一些报道显示,这种行为 不仅出现在自然界中的野生白头鹰,也出现在被人工饲养的白头鹰中 。在2005年,英国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的一个鸟巢中,一对被饲养的白头鹰,雌性白头鹰在交配后杀死了自己的配偶,并开始吃掉它的肉。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报道。
还有一类动物,也会表现出吃掉自己的“丈夫”的行为。大家小时候肯定看过黑猫警长,里面就展示了螳螂交配后,雌性将雄性吃掉的行为。
关于螳螂交配后雌性螳螂吃掉雄性螳螂的行为,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也被称作 “偶食现象” (mate cannibalism),这种行为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记载。
19世纪早期,欧洲的一些自然学家和观察家 首次记录了螳螂偶食现象 。其中最著名的是 法国昆虫学家Henri Fabre 。
Henri Fabre 在19世纪末发表的 《昆虫生活史》 中详细描述了螳螂交配和偶食现象的过程。他观察到,在雄螳螂找到合适的雌螳螂后,它们会进行繁殖行为。但在交配的过程中,雌螳螂会先用前足抓住雄螳螂的头部,然后再将其身体咬断。随后, 雌螳螂会吃掉雄螳螂的身体,并从中获取营养和能量来支持自己的生存和繁殖。
Henri Fabre 的研究被广泛引用和转载,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并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然而,这种行为是否普遍存在仍有争议。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并非所有螳螂物种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事实上, 只有部分螳螂物种才会发生偶食现象 ,而具体的比例和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关于偶食现象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多种解释,例如雌螳螂可能需要额外的营养来支持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最好的营养来源便是雄螳螂的身体组织。
还比如在某些螳螂物种中,雌螳螂之间会产生竞争,杀掉雄螳螂可以使得其他雌性无法与它交配,从而提高自己的繁殖成功率。
不过呢, 雌螳螂并不是每一次交配后都会杀死并吃掉雄螳螂 。事实上,这种行为只会在特定情况下出现。
同类相残
在动物界中,大多数物种通常不会攻击和吃掉自己的同类。然而,在特定情况下,一些动物可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例如狮子。
据报道,一项关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中狮子族群的研究发现, 约30%的雄性狮子被同类杀戮所致死亡 ,而同类杀戮的 主要原因是领土争斗和资源竞争 。
同样,在非洲某些地区,有时会发生一些罕见但真实的事件,即雄性狮子会杀死同一族群或领土内的其他雄性狮子。这种行为被称为 “同类杀戮” (conspecific killing),也称为 “同类竞争”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同 类杀戮的原因主要与资源竞争、领土争斗和繁殖权利有关。 在狮子社会中,雄性狮子通常组成一个小团体,共同占领和维护领土,并与其他团体进行竞争。
如果一个团体中出现了新的雄性狮子,它们可能会对原来的团体产生威胁,并争夺领土和繁殖权利。此时,原来的雄性狮子可能会发起攻击,试图杀死新来的竞争者。
不过,动物之间的相残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因为它们具备恶意或者残忍性。这是它们 在自然选择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我们无法用人类道德标准来评判。 虽然动物之间的相残可能令人感到恐惧和不安,但在自然界中这种行为也是平衡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就比如一只小狮子被鳄鱼袭击后死亡,对于母狮来说,这是一个失去潜在遗传优势的机会。当母狮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保护她的孩子时,她可能会选择将其视为一种资源,并用它来满足自己和其它幼仔的营养需求。
这个过程在人类文化中被视为残酷和不道德,但 在某些动物社会中却是一种自然的行为模式 。要知道在自然界,不论是保证基因的正常延续,还是出于某种情感的加持,大多数动物还是会保持爱护群体,保护后代的准则。
反而 有时人类强加的道德观念,会误解他们,或者让他们背上黑锅。
那些背锅的动物
人类常常会以主观意识去判断动物冷血的程度,比如动物凶残的样貌,还比如口口相传的歇后语,时常导致我们对某些动物会产生误解,我们就以鳄鱼,狼还有猫头鹰三种动物举例。
鳄鱼鳄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爬行动物,它们通常捕杀其他动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虽然鳄鱼经常表现出攻击和捕杀其他动物的行为,但 并不会像一些其他动物一样表现出同类食性(即吃掉自己的同伴)。
鳄鱼通常是孤独的掠食者,它们喜欢独自活动,有自己的领地和巢穴。在交配季节中,雄鳄鱼可能会进行激烈的斗争,以争夺配偶和领地,但这种斗争通常不会致死或导致其它伤害。
此外, 鳄鱼是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动物 ,雏鳄鱼往往会在母亲的保护下生存,并在成年后组成小团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之间 建立了一定的群体关系 ,通过相互合作来获得更多的食物和保护。因此,鳄鱼之间通常不会展现出攻击和捕杀同伴的行为。
总之,尽管鳄鱼是以捕杀其他动物为生的掠食动物,但它们通常不会表现出同类食性。相反, 鳄鱼之间通常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合作关系 。
狼狼通常是群居动物,有着高度的社会性和协作能力。 在狼群中,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来实现捕猎、保护领地和照顾后代等生存活动。因此,狼很少表现出同类食性的行为,更不会攻击和杀死自己的同伴,并将其作为食物。
不过有一些极端情况下,狼也可能会展现出攻击和杀死同伴的行为。例如,当狼群面临极度的饥饿或者资源匮乏时,个体之间的竞争就会加剧,可能导致同类残杀的现象发生。此外,在一些人工环境中,例如囚禁和过度密集的养殖中,狼也可能因为激烈的竞争和心理压力,发生同类食性的行为。
但要搞清楚,极端的生存条件下,别说是狼了,人都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因此, 作为高度社会化和协作的动物,狼不太可能表现出同类食性的行为。
猫头鹰有句古话:
“炎州有鸟,其名曰枭。伛伏其子,百日而长。羽翼既成,食母而飞。”
其中所说的 “枭” ,指的便是猫头鹰。
这段文字描述了猫头鹰的生长发育过程。 猫头鹰是夜行性的猛禽鸟类,它们在出生后通常需要接受父母的照顾和抚育,逐渐学会狩猎和飞行。
根据文中的描述,猫头鹰子鸟需要伏伏百日,也就是 经过约三个月的时间才能长成,并且在羽翼完全发育后,食母而飞。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在野外环境中,猫头鹰通常在出生后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来学习飞行、狩猎和生存技能,而不是100天。此外, 猫头鹰也不会吃掉父母,它们通常会保护和照顾幼鸟,直到它们能够独立地狩猎和生存。
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误解或者传说。事实上,在鸟类中,很少有物种表现出同类食性的行为,即攻击和杀死自己的同伴,并将其作为食物。相反, 许多鸟类都具有高度的亲子关系和协作行为, 例如保护和照顾幼崽,共同建造巢穴等等。
由此看来,这猫头鹰算是背了口大大的黑锅。
结语
当我们谈论动物行为时,需要认识到它们的 行为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进化过程中,动物会逐渐适应其生存环境,发展出一些有助于自身存活和繁殖的本能行为。同种间相互竞争和对抗的行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行为可以帮助动物保护自己、占领更多的资源并提高自身的繁殖成功率。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于动物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我们开始意识到,许多 看似“残忍”的动物行为背后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在规律 。
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努力去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减少在人类活动中给动物带来的伤害。这个过程显然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动物世界,尊重动物天性的同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推动和谐共处的可能性。
另外,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有所不同。尽管也存在一些本能驱动的行为模式,但人类具有独特的智慧和思考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文化传承以及个人选择来影响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种“自我规制”机制使得人类社会中的 很多行为都可以超越个体利益和本能驱动,更加注重共同利益和社会公义。
因此, 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等同起来,也不能简单地将“相残”的行为视为自然规律而不予干预。
相反,我们应该保持对于生命和自然的尊重,秉持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尽可能地减少对其他生物的伤害,并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和谐、包容、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标签:
- 资讯:吃掉配偶和孩子,同种动物间的相残有多可怕?这难道也是自然规律
- 曾连续空难致346人丧生 波音暂停部分737 Max机型的交付:有质量问题 播资讯
- 青色,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色彩密码 速读
- 单位医保报销的标准
- 从2022年全球药品销售TOP100榜单透视国产创新药:无一产品入围,现实没那么理想
- w一cdma在室内速率能够达到_w cdma在室内速率能够达到|每日信息
- 观速讯丨华东医药: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8.58%,拟10派2.9元
- 天天速看:「大赛·动态」以赛促学,匠心护老!贵康大“中药”“养老”“照护”“康复”四赛项今日开幕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临港新片区业务受理窗口揭牌成立
- 比亚迪在欧洲推出十万张铂金充电卡:可使用超 30 万个壳牌充电终端
-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翻译 先帝_天天快看点
- 浙江禾城农商银行因贷款管理严重不审慎等被罚280万
- 全球时讯:粤水电(002060):新签订单高增长 经营现金流有所改善
- 速讯:海派皮影佳作:源自演员亲手制作用心呵护
- 天德钰(688252)盘中异动 股价振幅达6.91% 跌7.03% 报23.68元(04-13)
- 博士落户长沙在哪里申请的|当前速读
- 环球热消息:NGF:疼痛新药潜力靶点,或改善癌痛治疗现状,国内又一抗NGF单抗获批临床
- 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五大连池市完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布局
- 深度解析跑步心率:先弄明白这两点
- 预期内的雪崩?碳酸锂价格跌破20万元/吨 后市或还有下探空间|环球新动态
- 文旅融合乘势起 谱写发展新篇章——南昌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
- 全球报道:plc程序块如何看_plc程序
- 全球动态:氢能源/燃料电池板块4月12日跌0.29%,滨化股份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16.48亿元
- 发售三周全线涨价 南航“随心飞”为何如此随心
- 卫星电话卡_卫星电话多少钱 焦点讯息
- 240亿归0!要和马斯克抢生意的明星企业 突然就垮了
- 北京天坛医院微信预约挂号平台汇总(官网+APP+公众号) 全球视点
-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五一假期门票怎么买
- 家庭版油茶面的做法_油茶面的做法
- FF14,一个优雅的男精和他的兔娘导师! 快播